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掌握:会计的含义、会计的基本职能、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方法与会计循环。
理解: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使用者。
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的作用、会计学的分支。
▶︎
all
running...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会计文明

1494年,会计学之父卢卡•帕乔利出版《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又名《数学大全》,全面总结了复式记账法,其出版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1854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职业团体——爱丁堡特许会计师协会(现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成立。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于1904年成立。

1887年,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美国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和《证券交易管理法》(Securities Act of 1934),并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程序,规定上市公司的报表必须经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制定统一的会计原则和报告格式。

中国会计文明

秦汉时期,三柱结算法,“入-出=余”,主要核算当期收支情况。

唐宋时期,四柱结算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已是比较完善的单式记账法。

明末清初,龙门账,以“来”和“去”作为记账符号,记账规则:“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会计等式:“进-缴=存-该”,进入复式记账时代。

清代在龙门账的基础上出现了四脚账法,基本原理已与西方复式记账法大致相当。

1988年11月,CICPA(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会计的含义

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即会计是一个收集、加工、整理、输出信息的过程,这是西方主流的观点。

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这主要是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

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采用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通俗来讲,会计也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它是企业与投资者、银行、政府等打交道的工具。语言离不开单词和语法,对应到会计中就是会计科目和记账规则。会计工作类似于“翻译”,也就是把经济事项用会计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并不仅仅为了说和写,听和读往往更重要,同样地,学习会计也不应只是为了从事会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会计信息。

会计的基本职能与作用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会计有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

核算(反映)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通过会计特有的逻辑和程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准确、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核算职能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比如一批发业企业采购一批商品,会计人员需根据采购合同、购买发票、付款凭证、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确认该商品的数量、单价后在库存商品项下进行记录,计算其采购成本;根据运输费、装卸费等计算运输成本;两者构成采购商品的主要成本。会计期末,会计人员需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存款科目余额对外进行报告。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有以下特点:

监督(控制)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称会计的控制只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特定主体的资产安全、合规经营和信息可靠。

以销售人员差旅费报销流程为例,大致可分为六步:

  1. 需对出差行为是否公司业务安排进行审核,一般需领导签字确认;
  2. 审核发票真伪;
  3. 确认所有合格凭证金额;
  4. 则需比对公司差旅费标准,核准可报销金额;
  5. 交出纳支付现金;
  6. 将报销金额计入销售费用。

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有以下特点:

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微观作用:

会计的宏观作用: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定义“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该定义是双重目标,一方面要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学术上将这两种观点概括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论。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是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股东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由于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向股东提供财务报告,满足股东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是公司治理的要求。

如果以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应当是面向历史的,即如实反映实际已经发生的业务情况,会计信息应当偏向于稳健,更强调可靠性。

决策有用论

决策有用论主要源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会计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他们预测未来的现金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

如果以决策有用论作为会计目标,企业就要提供投资者更为关心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能仅仅是历史成本信息。会计信息应更加偏重于相关性而非可靠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即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投资者(Investor)

投资者分为现有和潜在投资者两类,其中前者也称为股东或所有者,后者则是对投资该企业感兴趣的非特定大众。一家企业可以只有一个股东,也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股东。股东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也可能聘用专门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这时候股东只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机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享有投票表决的权利。

投资者主要关注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股东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等信息来做出是否追加投资、减少投资或者维持目前投资的决策,而潜在投资者需要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债权人(Creditor)

债权人通过与企业签订借款协议,向企业提供资金,以收取利息和收回本金的方式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典型的债权人包括银行、企业债券投资者、信托产品投资者等。

债权人的受偿权益优先于投资者,这种优先权主要体现在企业破产清算时,要先清偿债权人的债权。

债权人最关心的是本金和利息是否能安全收回,他们需要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水平、现金流量等信息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便做出是否继续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的决策。

管理层(Management)

管理层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本身可能是企业的股东或者是企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从企业领取薪酬,对股东负有受托责任,有定期向股东报告的义务。

管理层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战略执行的效果,其中前者有赖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而后者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中的经营成果加以验证。

供应商(Supplier)

供应商是企业原材料或商品的提供者,也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主要通过以先发货或先提供服务后收钱的方式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货款的收回及持续合作的能力,他们需要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信息,决定是否提供商业信用、扩大规模或者调整经营方向。

客户(Customer)

客户也称顾客,是企业的渠道商或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提供者。

客户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和价格以及持续供应的能力,他们需要企业提供能否持续经营及获利能力的信息进行价格趋势等判断,以决定是否继续购买商品或服务。

政府(Government)

政府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及各种行政事业服务,政府通过征税和收取各种行政事业费的方式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政府最关心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及税收的征收等。

员工(Employee)

员工是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领取一定报酬的劳动者,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员工需要企业提供的信息判断公司发展前景及就业保障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监管机构、新闻媒体、教育研究部门等也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会计原则分为一般原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原则是会计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包括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原则

具体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由中国财政部制定。中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1-42号)及有关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之后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

会计假设(四大假设)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核算前提,是会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先决条件。公认的会计假设有四个,分别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Accounting entity)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其服务的单位,会计主体可以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

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核算和报告划定一个空间范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划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限,同一笔业务不同会计主体核算的内容可能完全相反,比如A企业向B企业采购一批打印纸,对于A企业该笔业务形成当期的费用,而对于B企业则形成当期的收入;二是公私要分明,也就是要划清企业所有者的活动和企业的活动。个人消费计到公司账上不但违法,还可能得不偿失。

与会计主体相关的有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法律主体和报告主体。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都应该独立核算。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分公司一般不是独立的法人,但分公司可以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可以单独建账进行独立核算。再如,由基金公司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由信托公司管理的集合信托计划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都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只产品单独建账、独立核算。

报告主体与会计主体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不是,比如合并会计报告的主体就是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而一个会计主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报告主体,首先必然是自身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报告主体,同时也可能是其他多家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报告主体。

持续经营假设(Going Concern)

持续经营假设是一种时间上的假定,指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企业不能经营下去,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趋,不会停产或破产,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指企业足以收回资产成本的经营期间。

持续经营假设对会计核算相当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等都基于该假设。比如一台机器设备可以使用10年,企业就可以将该机器的购买成本在10年之内分摊,而如果企业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则需要按照该设备的可变现净值进行核算。

在实务中,要不断对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经营进行判断和评估,如果不能持续经营,企业就应该改用破产清算会计进行核算。

会计分期假设(Accounting Period)

会计分期假设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活动的期间划分为若干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分期确定损益和分期编制会计报表,定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等。”

会计期间可以采用历年制和跨期制,历年制就是自然年度,年度期间为1月1日到12月31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自然年度,美国约65%的公司也才用自然年度;其他期间都属于跨期制,可以是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也可以是连续的52周等。

货币计量假设(Monetary Measurement)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选择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尺度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会计能成为公认的商业语言的基础。企业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

但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一定的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或者通过其他形式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比如国内上市的汽车制造企业每个月都要对外披露上月的产销量信息,上市保险公司每个月要披露上月的保费信息等。

货币计量假设隐含一个币值稳定的假定,即货币的币值是稳定的,或者变动幅度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满足该假定,则应该考虑采用物价变动会计。

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可以采用多种货币进行结算,但对外报告时需要将有关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八大要求)

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指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可验证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础、最根本要求

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高要求,后续的其他质量特征都是为了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清晰性(Clarity)

清晰性也称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清晰性要求企业清楚表达会计信息。

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比性指的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之间能够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

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横向可比要求同一时期,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该原则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融资租赁,以融资租赁租入的资产,从法律形式上看,其所有权并未转移,仍然归属于出租人,但从经济实质来看,与该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收益都已经归属于承租人,该业务实质上是一项融资业务,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应记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时企业应支出的与该资产相关的全部租金支出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负债。而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租赁形式——经营租赁则不具有以上特征,则企业只应该将每年的租金支出记为当期的费用。

重要性(Materiality)

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则该项目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需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进行判断,前者主要从是否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因素予以判断,而后者主要考虑该项目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等重要会计科目的比重,与审计学中的重要性水平概念类似。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事项,需要分别核算、分项反映,而对于次要事项,可简化核算或合并核算。

谨慎性(Prudence, Conservatism)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是指一项经济业务在有多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费用和负债的方法。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比如电脑等固定资产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优先选择加速折旧法;再如在商品滞销,存货价格大幅下跌时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存货进行计价;

及时性(Timeliness)

及时性指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比如企业一般规定报销必须在事项发生后一定期限内进行,这就是及时确认;再如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这就是对于及时报告的要求。

会计核算原则(三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Accruals basis)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立的确认原则,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归属期为标准,而不是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标准。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本期已获得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不论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付款项,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在本期已收到或支付款项,都不做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比如A企业于2018年9月向B企业赊销一批商品,约定6个月后B企业才支付货款,A企业已发货且B企业已确认收到商品,则A企业应该在2018年就确认该笔收入,而不应该等到2019年收到货款后确认,极端情况下即使B企业在付款前就破产了,该笔收入同样应该确认。又如,C企业向A企业预付一笔货款,但A企业尚未发货,则不应该确认收入。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Matching)

配比原则主要是指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一般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将与该收入有关的费用挑出来进行配比,以计算当期的损益。

配比原则是由权责发生制延伸出来的一个原则,配比原则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因果关系配比,比如已销售手机的费用就应该与手机销售收入进行配比,而不应该与卖电脑的收入进行配比。二是期间配比,有些费用的发生与某一具体收入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比如广告费、办公费等,需要与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进行配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企业支出要么形成资产,要么生成费用。形成资产的支出被称为资本性支出,而被当做费用的支出则称为收益性支出。

一项支出究竟是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取决于该笔支出带来的受益期限的长短和目的。如果受益期只是支出的当期,则是收益性支出,会计将其计入当期费用。如果受益期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叫资本性支出,会计将其记为一项资产,该资产的成本在其受益期间进行分配。

比如企业购买一台电脑和五包打印纸,会计首先判断这两笔支出的使用期限,电脑一般超过3年,属于资本性支出,计入企业的固定资产,其购买成本将在预估的使用寿命中进行分摊;而打印纸属于耗材,或者叫低值易耗品,在购买时就一次性计入当期的费用。

会计方法与会计循环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方法。会计方法分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本门课主要学习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对象(即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设置账户(详见第三章)

账户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分门别类加以反映的工具。将会计科目作为账户的名称并赋予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各种账户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

比如企业持有的现金需用“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进行核算;一笔差旅费,根据业务发生人员性质,会分别记成“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

复式记账(详见第三章)

复式记账法(double-entry bookkeeping)是指对企业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需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全面系统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一种记账方法。

比如企业购买一批机器设备,会计人员在减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或加计应付账款的同时,也要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加,以此反映现金减少或者负债增加的原因。而单式记账法一般只记录现金或负债的增减,个人记账通常采用的就是单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详见第六章)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可靠,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文件,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原始依据,如发票、合同、银行转账流水等。而记账凭证就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按照会计的记账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运用恰当的会计科目填制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登记账簿(详见第七章)

会计账簿是指由相同格式的账页组成的簿籍,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备查账簿。

登记账簿就是将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抄(过)入相应的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的过程。

账簿是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

成本计算(详见第八章)

成本指取得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成本计算就是指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汇总,从而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一批原材料、一件产品、一栋厂房、一台机器或一个项目等。

资产成本取决于资产取得的方式,采购、加工、成产、制造的成本构成是不同的。因此成本计算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和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三方面。正确计算成本是会计核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财产清查(详见第九章)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等来检查和确定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财产清查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定期清查一般是企业编制年度会计报表之前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不定期清查主要针对财税部门的检查、资产收购、重组或遭受资产灾害等进行的清查。

账项调整(详见第十章)

账项调整是指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已入账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以及尚未入账的事项进行调整,以确定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专门方法。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账项调整的原因,而权责发生制是账项调整的依据。需要进行账项调整的主要包括递延项目(预付项目和预收项目)和应计项目(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详见第十一章)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俗称企业三大报表。

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将企业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会计程序。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循环中的三大核心环节,简称证账表。具体步骤为:

审核原始凭证

审核原始凭证,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准确。

填制记账凭证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编制调整分录

按权责发生制编制调整分录,以确定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对账

即核对账目,做到账证、账账和账实相符。

结账

期末为了编制财务报表,需要进行结账,具体包括月结、季结和年结。结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据以计算本期利润;二是结出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

试算平衡

通过试算平衡检查记录是否有误。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定期对外报告。

1.png

会计学的分支

会计学主要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其中财务会计是以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为主的知识体系,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因此财务会计被认为是面向对外报告的会计。

管理会计是以提供成本、绩效信息为主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会计也被认为是面向企业内部报告的会计。